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 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 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 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语句: 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